Thursday, April 24, 2014

哥本哈根毫無意義 CFACT稱氣候變暖是"人造"的

哥本哈根毫無意義 CFACT稱氣候變暖是"人造"的
2009-12-22 
新民周刊  

  專家認為,哥本哈根會議存在諸多缺陷,對全球而言,一場失敗的大會可能會更好。
  撰稿·邵樂韻(記者)

  第二周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進入核心討論階段,而前半程的會議已像坐雲霄飛車般刺激了。
  一會是IPCC“氣候門”事件使得研究結論可信度遭到質疑;一會又出現了“草案戰爭”——先是東道主丹麥牽頭英美等發達國家擬定的“丹麥草案” “劫貧濟富” 引起群情激憤,接著,由中國、印度、南非和巴西組成的“基礎四國”在11月下旬秘密討論的“北京文本”針鋒相對地曝光;好不容易,12日出台了首份官方文 本“主席草案”——《公約》長期合作行動計劃和《京都議定書》最新修正案,卻因為控溫減排目標仍不確定,被形容為一個像選擇題,一個像填空題,留待後面的 部長級談判作決定。

  可是,最擺不平的,就是“公平”二字。越是到後階段,各方分歧越是明顯。14日,由於肯尼亞、尼日利亞、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對發達國家試圖擱置《京都議定書》第二承諾期議題的做法表示失望,聯合發起抗議活動,大會談判一度被迫暫停。

  哥本哈根會議到底有沒有希望得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?未來到底有沒有希望創造一個讓子孫後代適宜生存的環境?

  薩裡木爾·胡克:我始終保持樂觀
  薩裡木爾·胡克(Saleemul Huq)從事氣候變化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年了,從一開始在家鄉孟加拉做研究員,到如今擔任國際環境與發展學會(IIED)氣候變化小組的主任,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(IPCC)成員。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o2cc

  他曾見識過氣候變化給世界不同地方帶來的直接威脅,如非洲的旱地、喜馬拉雅的雪山,以及亞洲低窪地區等;他也多年觀摩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,卻失 望地發現一次次談判結果只是“無所作為”,談判者們出於狹隘的保護主義和經濟利益,未能對緩解氣候變化、保護後代的未來做出徹底的努力;他還同那些否認氣 候變暖的人有過口舌之戰,後者“與高污染行業有著密切聯系,但他們從未走進受氣候變化影響嚴重的村鎮和城市社區,看看那裡究竟發生了什麼。如果他們親眼一 見,就會意識到,自己(否認事實的)思想危害有多大,而那些受害地區的人卻往往不是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”。

  至於全球矚目的哥本哈根會議,胡克認為,這是一個能帶來巨大變革的“引爆點”。他在給本刊記者的郵件中寫道:“我真的相信,哥本哈根會議將來會 載入史冊,不是因為12月18日各國元首彙聚一堂,而是因為12月12日發生的事。”胡克所說的12日發生的事,即初具未來協議雛形的“主席草案”的出 台。

  “這一天標志著全世界各階層的人采取了主動。不管總統、首相們在下周的‘議定書”或“公約’中選用什麼樣的措辭,其實是世界人民把這個急迫的議 題推上了案頭!那些選擇正視文案的領導人會帶領我們前進,那些選擇視而不見的人將被歷史潮流吞沒。”胡克說,全球大多數人正聯合起來應對一個嚴峻的全球挑 戰。盡管其間可能挫折重重 (例如會議最終的協議可能缺乏力度),但變革趨勢已經勢不可擋。

  “不管下周我們能取得何種成果——本周政治角力不斷,我依舊保持樂觀——我們將走上一條嶄新的、無可阻擋的道路。”胡克很欣賞那些帶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領導人,其中一些往往來自意想不到的地方,例如小國馬爾代夫的總統穆罕默德·納希德。

  再過幾個月,胡克就要回到孟加拉工作。與之前同氣候政策打交道不同,接下來他的工作重心是同氣候變化作真正的鬥爭。“我希望在未來幾年,在某個最貧窮脆弱同時充滿創新活力的地方,幫助那裡的人實現改造,把標志性的‘脆弱之地’變成舉世公認的適應力最強的地方。”

  詹姆斯·漢森:哥本哈根毫無意義
  詹姆斯·漢森(James Hansen)的名字在氣候領域就是和“權威”掛鉤的。這位全球頂級氣候專家、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主任,是20多年前最先提出全球變暖警告的科 學家之一。但是,當人們期待“哥本哈根”(Copenhagen)最終能演變為“希望之本”(Hopenhagen)時,漢森卻毫不客氣地澆下一盆冷水: 哥本哈根會議存在諸多缺陷,對全球而言,一場失敗的大會可能會更好。

  漢森並不是反對應對氣候變化——他曾比喻,對待氣候變化的立場應該“像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反對納粹、前美國總統亞伯拉罕·林肯反對奴隸制那樣”堅 定——他所反對的,是當前的碳排放市場框架提議,“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”體制。他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強調,只要仍然在這個機制下運行,只要化石燃料仍然 是最便宜的能源,“哥本哈根會議的減排目標就是自欺欺人,不會起到實際效果”,“說得再好也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”。

  漢森打比方說,現在哥本哈根所討論的是“贖罪”,就像中世紀的天主教堂售賣“贖罪券”一樣:主教們通過這種方式斂財,有罪的人付了錢之後就被告 知他們依舊能升入天堂。皆大歡喜。“現在的情況正是如此。發達國家通過給發展中國家支付一點錢做‘補償’或支持,然後或多或少繼續以前的做法;而發展中國 家很高興能獲得資金,但還沒有達到他們所希望的數目。”

  漢森提出,科學已經表明,繼續高排放會給年輕一代帶來什麼樣的威脅,地球物理數據也顯示,如果我們在未來20年能逐步減少煤炭燃燒引起的溫室氣 體排放,並且禁止使用從瀝青砂、油頁岩等開采出來的非傳統原油,問題還是有可能解決的——這樣,到本世紀中葉,二氧化碳排放就能減少60%。加上農林業改 善,二氧化碳濃度就能從現在的385ppm降到350ppm甚至更少。“而政府們宣稱通過‘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’機制就能實現以上目標,完全是睜眼說瞎 話。”

  只要石油還是便宜的能源,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就會繼續增長。由瀝青砂加工而成的石油產品的大規模的增加,已經在加拿大艾伯塔省掀起了一股石油大熱 潮,該省已經成為生產非常規石油的“沙特阿拉伯”。這無疑讓漢森皺眉。“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只是滿足了特殊利益的需求。必須抬高排碳價格,讓市場從能源有 效性角度來做決定,讓高污染的石油燃料永遠埋在地下。再生能源和核能是未來清潔能源的代表。”

  68歲的漢森極其在意後代會生活在怎樣一個環境裡。就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,他的新書《Storms of My Grandchildren》(《孫輩的風暴》)出版了,首次全面闡述氣候變暖的真相,呼吁這是人類自我拯救的最後機會。他告訴記者:“我花了很多精力使 這本書趕在哥本哈根大會之前出版。我會繼續添加重要段落,例如證明從哥本哈根大會出台的所謂政策,事實上並沒有把我們帶上正確的道路,沒有讓我們為自己的 子孫後代保留一個美好的世界。正如我在《風暴》中所說,我們面對的是不可逆轉的引爆點。我在2005年12月就說過,如果我們不希望將來留給子孫的是一個 不可收拾的爛攤子,就必須在今後10年走上另外一條不同的軌道。”

  漢森特別提到了中國的作用,“我看到的‘希望’的一個基礎是,中國政府正大力投資開發清潔能源技術(核能、可再生能源)以及節能技術等。這將為開創一個新開始提供可能。但是這需要政策的貫徹,遠遠不是哥本哈根所提出的那些政策”。

  CFACT:氣候變暖是“人造”的
  如果說漢森還是站在對抗全球變暖戰壕裡的人,只是在方法論上與哥本哈根會議格格不入罷了,那麼丹麥氣候意識和游說組織委員會(CFACT)則是徹底的“抬杠派”。

  在哥本哈根峰會召開的同時,由科學家、商人、說客、學生組成的“反對派”也彙集丹麥首都,聲稱人類活動並沒有造成全球變暖,氣候變暖的說法完全是“人造”的

  該組織成員格雷厄姆卡珀說:“人造全球變暖是個陰謀,如此宣稱的科學家都在撒謊。一些人知道他們只是為了錢在撒謊,而另一些人則相信他們正在做拯救地球的善事。但是歸根到底他們都不是稱職的科學家。”

  英國著名的反氣候變暖的意見領袖、撒切爾夫人的前顧問克裡斯多夫·蒙克頓勛爵則說:“民調顯示,兩個人中就有一人相信氣候問題是科學家們誇大出來的,這恰好是對哥本哈根峰會的拷問。

  據CFACT給記者發來的郵件,他們在12月11日召開了全天候的“國際氣候生態峰會”,要給熱火朝天的氣候變暖討論降降溫。在該組織的官方網 站上,大標題是“AllPain,NoGain”(費盡心思,徒勞無獲)——儼然是“NoPain,NoGain”(不勞無獲)的變體。

No comments: